当家长第一次听到
从孩子口中说出和事实不相符的话时
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
“这么小的孩子
怎么就会‘说谎’了呢?
从哪里学的?”
紧接着,
怒气冲冲地质问孩子!
且慢
家长在责怪孩子之前
先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会“说谎”
3岁左右的幼儿,对时间、空间、数量、人物关系等概念比较模糊,经常说了“假话”自己不知道,比如他们可能把以前统称“昨天”。
多数情况下,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惩罚,比如淘气惹祸了怕家长责罚。
孩子有时会看到家长或者电视上有撒谎的镜头,他们抑制不住好奇心,跟着学。
有的孩子想象力丰富,描述事情时,常常掺杂着自己想象的场景、人物,说得绘声绘色,炫耀自己。
还有的孩子说谎,与家长干涉过多有关,比如孩子玩玩具时,一会叫他喝水,一会叫他吃点心,孩子很不耐烦,随口说“不渴、不饿”,以表示对抗。
当宝贝说谎时,往往并不是为了故意伤害他人,家长不要轻易将宝贝的说谎行为与宝贝的品质划等号,不能因为宝贝的某一次谎言就给宝贝定性,给宝贝贴上“小骗子”、“谎话专家”、“吹牛大王”等标签。这样做不但对宝贝改掉说谎的毛病没有任何帮助,反而对宝贝的说谎行为起到了强化的坏作用,可能会促使宝贝今后更加努力地说谎。
当家长怀疑自己的宝贝说谎时,应该首先进行仔细的调查、了解,搞清楚宝贝是不是真的在说谎,因为有的时候家长的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,如果没有搞清事情真相就鲁莽行事,可能会给宝贝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,甚至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。
当宝贝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,家长应了解宝贝的需要,订立更实际的规则;假如是宝贝可以做且愿意做的,他自然不用说谎了。另外,有些宝贝会因为跟家长的接触机会少,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家长的关注。换句话说,家长平日应加强与宝贝沟通互动,多了解宝贝的想法,让宝贝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爱与注意。
可能家长们没有想到,在小孩的谎言背后还孕育着智慧种子吧!对小孩而言,说谎,尤其是幻想性说谎是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最好见证。
只要家长根据小孩说谎的情况分别对待,并进行恰当引导,小孩的说谎就不再是令家长头痛的问题。相反,利用小孩的说谎行为,家长可以培养出一个更加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聪慧小孩。
比如,家长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小孩的错误,温和地提醒小孩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,然后再给他们提出要求:你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弥补自己的错误行为,并免于惩罚。
如果小孩发生行为性说谎,家长一定要相信小孩会改正错误,并可给小孩提供一个设想补救方案并实施方案的机会。这样,既可以让小孩自省,同时也可通过给予小孩设法补救方案的机会,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,养成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。
比如,小孩拿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回家,家长可以让小孩自己思考,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错误?聪明的小孩可能会想出很多方案,如把玩具还给人家并道歉;把玩具还给人家的同时,把自己的玩具借给人家玩;把玩具先还给人家,然后再与人家商量,说服小朋友把玩具借给自己玩一会儿等。如果小孩想不出方案,妈妈可以给小孩一些提示:“小朋友的玩具被你拿走了,她会很难过啊,你怎么办她才不会难过呢?”
其实,家长是希望能够再给孩子一次说实话的机会,结果反倒又给了孩子一次说谎的机会。因此,如果家长知道真相,就不要再反问孩子;
当家长不知道真相,但是能够肯定孩子的答案不可信时,那么也不要向孩子提问题。
总之,不要向对你说谎的孩子提问题。否则,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谎言遮掩他先前的谎言,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内疚和不安,也使家长更加火冒三丈。与其这样,还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断,告诉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。